首页 >> 非遗工作 >>非遗保护 >> 江阳区非遗“两基地”建设汇报材料
详细内容

江阳区非遗“两基地”建设汇报材料

时间:2019-06-12        阅读

一、非遗项目保护基本情况

江阳区自2005年启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截止2019年,我区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个(分水油纸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4个(大型民俗项目分水火龙节和节庆舞蹈蓝田花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5个。其中,分水油纸伞传统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也是我区最有代表性的传承项目。2003年分水油纸伞厂举步维艰,濒临倒闭,区政府积极引导油纸伞申报非遗,协调解决职工社会保险、扩建传习所,支持教学传承、宣传和外出展示,中央电视台先后7次拍摄报道,每年接待国家省市各级记者采访150余人次,支持外出参展100余次,我局编导的油纸伞精品舞蹈到第四届国际非遗节、西博会、酒博会以及外地多次演出,极大地提高了油纸伞知名度。而今油纸伞技艺已享誉海内外,走上了生产性保护传承之路。近年来,我局通过深入基层调研、举办申遗专家讲座、指导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非遗“两基地”项目的申报、支持传承人外出展演展示等,促进我区非遗传承从无到有,从发展到强大,走出一条品牌化之路。

二、非遗“两基地”建设基本情况

(一)已建立两个传习基地   

江阳区的分水油纸伞厂已正式认定为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分水街上的传习所有700多平方米,与少年宫在分水学校共建的传习基地有200多平米。传承人3人(国家级、省级、市级传承人分别1人),学徒20余人,每年培训学徒50余人。适时举办各类民间技艺培训班,开展了“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等传习活动,2013年分水油纸伞已正式进入全国中学美术教材(此教材8年修订一次),让油纸伞传统制作技艺走进课堂、走进生活。

(二)已建立五个生产基地  

分水油纸伞厂有生产基地 1 个,工人60余名,现有厂房1200余平方米,年产值已达5万余把,生产销量已突破200万元。分水滩滩酒现有生产基地 1 个,窖池 8口,传承人 6 ,工人 12,年产酒量 80吨山村酒业有限公司现有生产基地 2 个,窖池 120 口,传承人4 ,工60 个,年产酒量 700吨金窖醇酒业有限公司现有生产基地1个,窖池78口,传承人6个,工人50人,年产酒量1000吨通滩曲通酒厂现有生产基地 1 个,窖池 6 口,传承人2 ,工人 10 人,年产酒量 60 吨。

通过非遗“两基地”科学化、规范化建设让青少年和群众更直观生动地认识和感受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魅力,增长非遗知识,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但目前,除企业因生产关系自身有传承基地外,其余项目仍没有较为固定的传承基地。如:分水火龙、蓝田花船等只能到广场、车站、大街等临时场地训练和演出。

三.非遗“两基地”建设的规划和打算

1、加大支持力度,建立资助制度  

授予非遗传承人荣誉证书,建立传承人补助制度,将保护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对具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濒危“非遗”重要的高龄民间文化传承人进行有效的抢救保护。扶持资助他们通过带徒传艺、举办传习班等形式培养新一代传人,使“非遗”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弘扬工作。

2、加大传承力度,融入现代生活 

要在各个领域,甚至可让非遗走进校园,开展校园推广活动;可与旅游资源相结合,打造民俗旅游,开发旅游的新热点,把非遗有机溶入旅游业中。目前,分水已规划打造旅游古镇建设,油纸伞建设重新选址建传承基地和生产基地,运用科学的保护方式对收集、整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需保存和可保存部分予以有效保护和展示组织展览、展销活动,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品质,增加品牌效益和附加值与蓝田街道、重湾社区协调,争取落实蓝田花船的固定传承基地,将该舞蹈诙谐、幽默、喜庆的特点发展传承下去,努力将蓝田花船舞蹈推向国家级舞台。深入挖掘分水火龙的旅游价值,大力宣传火龙历史成因和表演盛况,扩大分水火龙影响力,把分水火龙打造为元宵节旅游品牌,把文化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成为新的经济长点,推动经济发展。

3、加大建设力度,全方位展示

通过江阳区博物馆建设,开设“非遗文化展示和互动体验区”,让参观者更直观地了解非遗项目的现场操作,也可动手体验,如:通过电脑选取图片可制作成油纸伞图片;通过手绘或石印伞面图案,感受制作技艺,粘贴后制作油纸伞;用陶泥制作滩滩酒罐,用酿酒用的窖泥制作生活日用品等等。博物馆也将开发一些非遗文化产品,让参观者了解所购纪念品的制作工艺和过程,增强了非遗文化产品的纪念性和价值性,促进我区旅游业发展。


技术支持: 四川微快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管理登录
返回顶部 seo seo